在重重阻力之中开始推行的IPD模式,后来被一系列数字证明其是有效的。2003年8月开始推行这一模式后,方太立项了123个项目,一度有43个项目同时推进,却没有再出现乱了阵脚的局面。 有了系统,项目的价值也更易于评估,23个项目被取消或者暂停。由于研发周期大大缩短(从16个月缩短到9个月),完成项目的效率提高很多,目前已经完成的项目达到71个,去年单个项目的研发成本只有74.7万元,而在2003年,单个项目尚需要199.9万元的研发成本。
在IPD模式下研发的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也相当高,2006年,方太有超过37%的发货额都来自于新品。
固化—简化—优化,在导入IPD后的三年里,这个过程被认为是增加IPD实施有效性的关键。 “现在看来,我们其实进行了很大的优化。”茅忠群对比IBM,自称刚刚导入IPD时,是“杀鸡用牛刀”,“我们希望既把流程的本质保留下来,又适应高效的研发过程。” 比如,在2005年的一次修改中,13张表单被取消,策划、计划、验证表单被整合在一张表单上,增加了查检表、盘点表等等。 “这对于公司而言是难能可贵的,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与执行关系密切,方太不断地调整保证了实施的成功。”胡红卫说。 事实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跨国公司在研发架构上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从针对大型设备的IPD到适应中国家电业的IPD,方太进行的工作,并无先例。 茅忠群把所有在IPD模式下进行的研发,都视为1~2年期的研发,这些针对具体产品的开发,保证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不过,那些针对现有产品的工艺改进、小规模升级也不容忽视,在方太的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里,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产品都要经历“千锤百炼”的过程。
而更为长远的打算也列入了研发的计划中。对3~10年以上的应用技术进行前瞻性研究在方太并不是新鲜事。“不能过2年好日子,第三年就没了新产品,要确保品牌3年以后不倒下。”
方太正在被认作是行业研发的领导者,一个佐证是,今年8月,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将一个课题交给了方太。在5年时间里,方太将作为主要课题承担单位,完成“厨房卫生间污染控制与环境功能改善技术研究”课题。 在众多的以高校、研究院为主的承担机构中,方太显得有点另类。
“我们已经开始研究20年以后的厨房是什么样子了。”在方太的新购置的4000平方米的技术研究院里,类似的计划正在实施。再加上正在建设中的6000平方米的新实验室,茅忠群底气十足,“我们的实验室将会在全球遥遥领先。” 此文章共有3页 上一页 1 2 3
文章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研发项目管理培训课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