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在IBM的帮助下实施IPD是从1998年开始起步的。当年,由IBM为华为实施IPD提供咨询,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转向以业务流程和生产线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仅此一项华为付给IBM的咨询费达到了数千万美元。 根据IBM咨询的方法论,华为IPD项目划分为关注、发明和推行三个阶段。在关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松土”工作,即在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培训、研讨和沟通,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真正理解IPD的思想和方法。发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方案的设计和选取三个试点PDT,按IPD进行运作。推广阶段是逐步推进的,先在50%的项目中推广,然后扩大到80%的项目,最后推广到所有项目。
华为的IPD在刚开始起步时,各个产品的研发从组织架构上已经基本形成了PDT的雏形,各种计划、文档、研发活动也是按IPD的模式进行。但在这个时期,只有华为与IBM配合成立的IPD项目组里的人对IPD有较为明确的理解。当时研发流程用的是所谓IPD1.0,IPD的实际效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公司内部只是在研发活动的称谓以及重要文档的输出上模仿PDT1.0流程的规定。IPD的核心组决策,IPMT的决策评审等关键措施并没有施行,只是在两个产品线上作试点。这个过程持续到了2001年,从2001年开始,华为规定,公司内30%的产品线必须严格按照IPD2.0流程运作,其他产品线继续按照IPD1.0流程运行。
2002年华为规定,到年底所有产品线必须完全按照PDT2.0的流程运作。此时,支撑PDT流程的相关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等都已建立起来。同时,华为公司从高层领导到基层产品研发管理者都对PDT的思想和流程有了比较清晰深入的认识,因此已经具备全面推行PDT的客观条件。至2003年,华为的IPD已经从1.0版本升级到了3.0版本。
3、华为IPD构成 华为的IPD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固化的结构化研发流程 - 支持流程实施的跨部门团队 以前华为的产品开发完全是研发部门的事情,技术方向由关键人物来选择。在IPD模式下,各部门都要有人参与到规划和实施的过程里,组成跨部门的团队——IPMT与PDT(IPT)。跨部门的团队基本上要在产品开发之前做出相关联的规划,并且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相互协调,以保证这个产品从始至终都是技术领先、成本合理并且符合市场需求。
华为共有约一百多个产品线,类似的产品线再一起组成一个大的产品线。每个大的研发产品线都有一个IPMT,他们是由总监级(现在改为产品线总裁)或者资深的产品专家组成,负责对旗下各个产品线的研发活动作关键环节(立项评估,计划决策,实验局评估等)的监控和评估。监控和评估的主要依据就是看这个产品研发成本投入和未来市场效益的比较,以及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可行性。
此文章共有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来源:中国项目管理资源网
研发项目管理培训课程方案
|